熱門文章

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

澄清湖開發史


澄清湖舊稱公爺陂、赤山大埤、大埤、大貝湖等,自古以來,澄清湖「水資源」的利用一直主導著澄清湖的發展,明鄭時期也因為天然的陂塘而有公爺陂的開鑿,官佃田的開發,建立了漢人社會為主的聚落。清朝時期,曹謹開鑿曹公新、舊圳,其中曹公新圳引高屏溪水入大埤(今澄清湖),從此看天田水田化,也帶動了聚落的穩定發展。

直到日治初期,大埤都以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為主。但至日治末期,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,日本人成立了「高雄工業給水場」,大埤(澄清湖)成了提供戰爭時的工業用水的水廠,也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工業用水為目的興建的水廠,而從民國六十三年自來水公司成立之後,澄清湖便提供大高雄縣市民生用水,至此,澄清湖的發展均以「水資源」的變遷為主軸。

光復之後,澄清湖在黨國體制的侍從主義政治氛圍下,進行了許多重大建設與土地開發,如高雄高爾夫球場、澄清湖青年活動中心、圓山飯店、蔣公行館等,此時的澄清湖已成為集水廠、觀光區、具有特殊政經地位的「特定區」。

民國七十年代之後,地方派系興起,高雄縣余家班政治勢力廣佈,余陳月瑛女士、余政憲先生連任四屆高雄縣長(民國74~90年),也因此帶動澄清湖特定區第二波重大建設的發展,此時澄清湖周遭區域興建了長庚醫院、高雄縣勞工育樂中心、澄清湖棒球場等。

近年來由於私部門的土地開發,澄清湖周遭區域豪宅林立,有「圓山特區」、「湖濱特區」等,形成澄清湖周遭特殊的景象,澄清湖至此已成為一種「符號」、「象徵」,具有特殊的意義。 

澄清湖湖光水色春花之妙,不愧「水月花容冠全台」之稱號,最主要是這個季節澄清湖畔開著台灣南部才有的南洋櫻。 澄清湖原名大埤湖或大貝湖,是曹公新圳的一條分支所經過的埤塘,稱之為「公爺陂」,或「赤山大陂」,位處鳳山市北方,四山環繞,是曹公圳流域最大的埤塘。埤塘用途初為調節水位與農田灌溉。
二次大戰期間,日本總督府為因應重工業生產用水需要,於1940年開始引曹公圳之水注入湖內,並增建民生供水設備,因湖中盛產貝類,43年稱為「大貝湖給水廠」。
1963年蔣介石南巡驛駐湖畔,指示易名為澄清湖。 澄清湖現在是給水廠的蓄水庫,自來水公司澄清湖給水廠的原水取自高屏溪,現在是直接從高屏溪攔河堰埋設水管,送水進入澄清湖。日治時期則是借道曹公新圳,在靠近「三亭攬勝」附近的第二取水站抽水。洪汛期間若集水區雨量遽增,則將洪水經由得月樓東側的排水閘門輸往相鄰的小貝湖。

 

沒有留言: